天津敬亚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深耕南海,慎对内波流

2016-04-25 14:24:37

南海作为一块“油气宝地”,曾被视为是继波斯湾、北海和墨西哥湾之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然而,它的资源70%蕴藏在深海,勘探难度极大,尤其是南海西部深水海域,地处欧亚、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交汇处,经历了极其复杂的地质作用和演化过程。其中,内波流作为南海独有的一种自然灾害,给勘探开发人员带来了重重挑战。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应对方法。内波流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让我们走近内波流,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什么是内波流?

2014年8月,中国海油成功钻获中国首个自营深水高产大气田陵水17-2;2015年8月,由“海洋石油981”承钻的我国首口深水高温高压探井陵水25-1S-1井顺利完钻,验证了中国海油在深水、高温高压等特殊领域的勘探能力;2015年12月,我国首口超深水井陵水18-1-1井成功实施测试作业,发现我国首个超深水气田陵水18-1,这表明我国已具备海上超深水井钻井和测试全套能力,从此中国跻身超深水大国俱乐部。业内认为,300米水深是分界点,水深每增一米,勘探难度随之大幅增长。从实施深水作业到超深水作业,中国海油用1年的时间走着西方30年的发展历程。

而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项项挑战。

“海上作业,平台经常遭受来路不明的海流影响,它类似于‘滚筒洗衣机中的水流’,会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剪切力,对浮式平台产生冲击,对水下结构和生产设施带来危害。”南海西部石油管理局工程技术作业中心钻完井作业总监刘和兴说。

刘和兴所说的便是南海油气勘探开发作业的一个自然风险——内波流。

内波流是中国南海所特有的、严重的、频繁的海洋自然灾害。它是由于海水的密度、质量差异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海洋流。流体内部密度垂直分布呈现层化构造时,流体层化界面受到扰动时会出现波动,由于这种波发生在流体内部,因此称作内波流。

不同于墨西哥湾气候温和、海底平坦,南海深水区无风三尺浪。内波流在南海最快的速度可达到2米/秒,其力量可以将一座平台在瞬间摧毁,其能量非常巨大,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可将一座大型的轮船移位几十公里。

内波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海水密度稳定分层,二是要有扰动能源,两者缺一不可。在深水作业中,当海水因温度、盐度的变化出现了密度分层后,再经大气压力变化、地震影响以及船舶运动等外力扰动,就可能在海水内部引发内波。

内波流多发生在夏季,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波浪产生于较小的范围,流动的距离短;波浪连续发生,前段波浪强度最大;内波流受潮流方向、海流及海水温度的影响,涨潮时会增强;流动的速度大,在许多海区,内波流流向较恒定。

内波流有哪些危害?

海洋内波的振幅和波长均大于海面的风浪,海面风浪波高最高30米,但南海内波流振幅可达150米,海面风浪周期约几秒到几十秒,海洋内波的周期却可长达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当内波流来袭时,会形成瞬间的流向、流速改变,对钻井平台造成应力(指物体由于外因而变形时,在物体内各部分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内力,以抵抗这种外因的作用,并试图使物体从变形后的位置恢复到变形前的位置)、扭力、冲击载荷等影响。具体说来,内波流与半潜式平台相互作用过程中,会造成平台浮体沉箱与横撑、沉箱与横撑连接部位,以及沉箱与立柱连接部位受损严重,甚至可以扭断隔水管。而巨大突发性冲击载荷,不仅对平台浮体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而且会使平台浮体产生突发性的大幅度漂移运动,使平台系泊及立管张力也急剧增加,从而出现拉断系泊或立管的灾害性事故。

在作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内波流,则可能会导致水下浮体难以操作,如潜艇、ROV、锚泊系统的弹性标;在海上拖带作业中,会导致拖带缆断裂;海上钻井装置会出现断缆漂移;锚泊定位钻井装置发生走锚,动力定位钻井装置发生位置丢失或突然横移;隔水管或其他水下设备损坏;海上固定生产装置(平台或FPSO)结构受损;海上靠泊作业时引起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