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油路通丝路 真心赢民心
2017-10-23 09:26:02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石油将自身优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和人才与各国需求相结合,在石油行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全面合作,实现共赢发展,推动着合作各国石油工业的现代化。
回首海外能源合作的规模化发展,首先要提到中国石油过硬的技术实力。
在勘探领域,中国石油旗下的东方物探是全球三大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之一,曾为全球200多家石油公司提供过技术服务。作为中国石油“找油找气”重要力量,东方物探核心装备和软件研制取得过多项世界级成果,产值规模连续两年全球第一。
在钻探领域,中石油长城钻探公司累计为130多家能源公司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凭借技术优势,长城钻探海外业务实现了从单一钻井技术服务向工程技术总承包转型,从常规油气向地热等非常规油气的转变。仅2013年到2016年间,就完成作业项目11个,井数500口。
在炼油化工领域,中国石油分别在在苏丹、哈萨克斯坦、乍得、尼日尔等国家运营及在建炼化项目,已形成1300万吨/年加工生产能力。其中,喀土穆炼油厂全部采用中方标准设计建造,使苏丹成为非洲率先使用无铅汽油的国家。投资额达16亿美元的哈萨克斯坦PKOP炼油厂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全业务链发展。
在管道建设及运营领域,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油海外建成并运营输油、气管道17条,管道总长度约14508公里(原油管道6605公里,天然气管道7903公里),输送能力约1.39亿吨当量(输油8550万吨/年,输气674亿方/年)。
在装备制造领域,世界最大的LNG项目--亚马尔项目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国产第一台极地钻机,冻土带施工、模块化建厂,促进了北极航道的开发,大大降低了中国商品向欧洲市场出口的物流成本。
“靠技术,我们在合作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话语权,获得了资源国的信任,海外合作前景更加广阔。”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工作长达17年的哈萨克斯坦斯坦公司副总地质师徐志强对此深有体会。
如果说过硬技术是硬实力,那么中国石油人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则是中国石油能在“一带一路”国家取得很大成就,并赢得各国同行尊重的软实力。
“寻找地下油气资源,是一项艰苦的具有开拓性的职业,必须具备个人付出牺牲的奉献精神,特别是在远离故土的海外油气勘探更是如此。”在哈萨克斯坦,徐志强积极探索,部署和实施的探井分别在潜山、非构造隐蔽油气藏、新区和油田老区新领域获得高产商业发现,这些突破在哈萨克斯坦PK公司历史上都是首次。